当键盘化作利刃:
律师视角下的网络暴力与隐私保卫战
协会法律服务中心 宁慧娴律师
导 语
今日(2025年4月1日),国务院《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要求,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采集保存等行为,必须有效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等隐私。条例实施之日,长沙市医疗美容协会法律服务中心宁慧娴律师针对长沙某机构医疗事件,从患者隐私保护角度撰文,呼吁社会公众关注公民个人隐私保护,具有深刻的普法宣传和社会教育意义。协会同样呼吁,医疗美容行为更需要注重求美者隐私保护,医美机构和医美从业者应当在满足求美者需求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依法保护求美者隐私,保障求美者合法权益。
2025年3月下旬,某医疗机构发生的一起医疗事件引发了全网关注。患者王女士至该机构接受妇科综合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乏力、头晕、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即停止治疗对症处理,后患者病情迅速发展,呼之不应,血压测不到,心跳停止。该机构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治疗措施,并同时拨打120。后患者由120急救车转运至医院抢救治疗,事件发生原因考虑过敏性休克可能。
这本是一起需要专业鉴定才能最终定性的医疗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患者身份信息、就诊记录等被“人肉”公开,涉事医疗机构遭恶意举报电话轰炸。这种以正义之名实施的网络暴力,正在践踏法治社会的底线。
一、网暴狂欢背后的法律黑洞
《民法典》第 1032 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本起事件,网友擅自公开患者病历资料、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已构成对隐私权的直接侵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医疗健康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除非取得患者单独同意,否则不得收集或处理。即便作为医疗纠纷当事人,医院工作人员泄露患者信息,同样触犯《医师法》第56条关于职业伦理的禁止性规定。
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暴力可能触犯《刑法》第 253 条之一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列为加重情节。本案中,若证实网暴行为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或家属精神损害,行为人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根据网暴行为性质不同,适用不同罪名,明确了适用公诉程序的情形。2024年,人民法院加大对网络暴力犯罪的惩治力度,对292人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刑罚,对91人以侮辱罪、诽谤罪判处刑罚,网暴治理成效持续得到巩固,警示大家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全国法院审结网络暴力案件同比上升37%。司法机关正通过“一案双查”机制,既追究网络暴力实施者的责任,也倒查平台监管失职。在证据固定方面,杭州互联网法院已试点“区块链存证+智能合约”技术,确保电子数据的不可篡改性。
二、律师呼吁
公民隐私泄露,会导致个人长期承受心理压力,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特别是敏感信息的公开传播,不仅会损害个人名誉,降低社会评价,更可能给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带来巨大困扰,导致更深层次的精神伤害。
公众的理性维权边界:公民有权对医疗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但必须遵循《信访工作条例》第26条规定的合法途径。律师建议,对医疗事件存疑的公众可通过医学会鉴定、医疗损害责任诉讼等法定程序维权,而非通过网络暴力实施“私刑”。
当手术刀遭遇键盘,我们捍卫的不仅是患者的隐私权,更是整个社会的法治信仰。唯有让法律成为网络空间的行为准则,让理性对话取代暴力宣泄,才能真正实现医疗纠纷的依法解决,守护每个人的人格尊严。